以文物建筑之活带动文化传承之火
发布时间:2023-07-18 09:32:18 来源:新华网 访问次数:235
【吉建通】

老文物,新风景。最近,北京西城区文物建筑活化利用项目又有了新进展:西单饭店、护国观音寺、五道庙已完成修缮,在做开放前的准备;歙县会馆、晋江会馆、梨园公会、聚顺和栈南货老店预计年内也将完成修缮。

泱泱华夏,万古江河。文物建筑是看得见的一脉精神,也是摸得着的一种力量。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五千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先秦诸子、汉唐气象、宋明风韵……沿着各色文物建筑的脉络,我们最能感受到文明的底气与文化的自信。

静默的文物建筑需要保护,也需要在时代版图上活化利用。我们常说,“买卖是最好的保护,使用是最好的传承。”匠心之韵、文化之美,让文物建筑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合,甚至成为集纳了社交、美食、创意、体验等属性于一体的新公共文化空间,满足年轻人的热爱、重塑新城市的窗口,文物建筑就不再是“孤芳自赏”的“古董”,而可以成为日常打卡的地标。

文物建筑是有生命力的,因城制宜、因时制宜,每个城市都能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活化利用之路。2020年,北京西城区发布首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计划,对7处文物建筑进行公开招标,吸引34家44份项目申请。在不断实践中,当地探索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专家把关、市场化运作”文物活化利用的“西城模式”。放眼全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至141座,各地也多在探索“解锁”古建筑新生力的属地之路。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物建筑不是历史的绝唱,而应该有时代的回响。一方面,有序引入社会力量,提升保护与监督的维度;另一方面,稳妥推进市场运作,让文物建筑焕发更多效能。文物建筑是“文化与文明的讲习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融入现代生产与生活。更科学地保护、更有序地传承,才能让沉睡已久的文物建筑擦亮时代之光,让后人“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也才能更好地向世界讲好真实而立体的中国。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苏州考察时指出,平江历史文化街区是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要保护好、挖掘好、运用好,不仅要在物质形式上传承好,更要在心里传承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传承,说到底,仍离不开活化利用。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从活化利用到活态传承,以文物之活带动文化之火,才能在守住根基以塑魂的同时,引来“活水”去创新,让历史文化绽放生生不息的独特魅力。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热门推荐
吉林省首届“数字住建”观摩交流会在长春举行
9月22日,吉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长春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在长春市举办以“数字赋能吉林省建筑业高质量
家居建材市场行业动态
明确了!建材行业碳达峰这么做!
新闻摘要 工信部开展环保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点人大建议办理调研 为认真
全国绿色建材领军企业·惠民行动倡议书
2022年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进组 文章来源:2022年绿色建材下乡活动推进组
精选栏目